精益管理知识(三)——七大浪费
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很多不产生价值的“浪费”,有些生产活动尽管增加价值,但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,也是浪费。精益管理的初步目的就是消除一切浪费现象,精益管理将这些浪费归结为“七大浪费”,下面将分别介绍其定义和其产生的后果。
1、生产过剩的浪费
定义:实际生产量超过顾客的订货需求。
主要产生以下5个问题:
①提早用掉了材料费、人工费;
②把“等待浪费”隐藏,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;
③积压在制品,使生产周期无形的变长,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空间变大,不知不觉中吞蚀我们的利润;
④产生搬运、堆积浪费;
⑤制造过多或过早,会带来庞大的库存量,利息负担增加,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贬值的风险。
2、库存的浪费
定义:在精益环境中,原材料、制成品和半成品的库存即代表着浪费。如果前面工序的生产时间早于后续加工对产品的需要,那么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库存,以及包括资金、空间、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浪费。
库存主要造成以下6个问题:
①产生不必要的搬运、堆积、放置、防护处理、找寻等浪费;
②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;
③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;
④物品的价值会减低,变成呆滞品;
⑤占用厂房空间、造成多余工场、仓库建设等;
⑥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 。
3、加工的浪费
定义:指的是与工程进度及加工精度无关的不必要的加工。
加工的浪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:
①是多余的加工和过分精确的加工,例如实际加工精度过高造成资源浪费;
②是需要多余的作业时间和辅助设备,赌博网网页还要增加生产用电、气压、油等能源的浪费,另外还增加了管理的工时。
4、动作的浪费
定义:使用超过必需的运动进行生产。
这些动作包括:两手空闲、单手空闲、不连贯停顿、幅度太大、左右手交换、步行多、转身角度大、移动中变换状态、不明技巧、伸背动作、弯腰动作、重复不必要动作。
产生的问题:这些动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力和时间上的不必要消耗。
5、不良品、修理的浪费(产品缺陷)
定义:在生产周期中发现缺陷越晚,就会消耗越多的时间、人力和物力,因为此后产生的价值已经添加到了产品上。当然,如果缺陷产品到达了客户那里,便具有更大的破坏性。
这类浪费具体包括:
①材料的损失、不良品变成废品;
②设备、人员和工时的损失;
③额外的修复、鉴别、追加检查的损失;
④有时需要降价处理产品,或者由于耽误出货而导致信誉的下降。
6、等待的浪费
定义:员工等待前一环节加工产品所用的时间就是浪费。精益制造更加关注工作流程并力求使生产过程紧凑顺利,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等待的时间。
等待浪费具体表现于:生产线的品种切换、工作量少时,便无所事事、时常缺料,设备闲置、上工序延误,下游无事可做、设备发生故障、生产线工序不平衡、有劳逸不均的现象、制造通知或设计图未送达。
7、运输的浪费
定义:把产品从一个地方移动或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不会增加价值,然而低效率的工场布置、过量的生产和库存都会增加运输需求并加大浪费。具体表现为放置、堆积、移动、整理等动作浪费。
造成的不良后果:物品移动所需空间的浪费、时间的浪费和人力工具的占用等不良后果。